基本定义

数字游民(英语:Digital Nomads)是指通过电信技术(尤其是互联网)来移动办公,以支持生活和旅行的一种生活方式。数字游民们通常在不同的城市,甚至在不同的国家进行远程工作。他们可能在咖啡店、公共图书馆、公用办公空间甚至露营车工作。他们通过使用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、智能手机进行工作。

历史

在1960年代,科幻小说家亚瑟·克拉克预测全球远程工作的出现。这个词首次由前日立公司的CEO牧本次雄在其1997年出版的同名著作中提出。

1982年之后,泰国开始逐渐成为背包客的造访圣地。

2007年美国的畅销书作家蒂姆.费里斯(Tim Ferriss)以《一周工作4小时:摆脱朝九晚五的穷忙生活,晋身”新富族“》推广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。

著名的数字游民社区

争论观点

数字游民似乎是人类工作形态发展令人瞩目的趋势之一,一方面有可能实现自由与自主的工作与生活,但当中也会遭遇或产生新的的问题,并因而受到讨论。

支持论点通常认为数字游民可以在全世界任何有互联网的地方生活,工作地点非常灵活,不需要每天浪费很多时间在上下班。

2023年3月,三联生活实验室公众号的文章《第一批数字游民,已经后悔了》在中国国内的数字游民圈子引起讨论,当中提及许多数字游民开始回流到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。

相关研究

西维吉尼亚大学的都市社会学者瑞秋.沃尔多夫(Rachel A. Woldoff)在《数字游民:在新经济中追寻自由、社群与有意义的工作》中,按照居留时间长短将数字游民分为三种类型:度蜜月者(Honeymooner)、签证跑者(visa runner)及长居游牧者(resident nomad)。

张雪纯及房钦政认为属地空间形塑着数字游民的身体体验,流动空间则赋予其技术性存在前提,两重空间的深层互嵌凸显着数字游民的主体力量。

基本定义

数字游民(英语:Digital Nomads)是指通过电信技术(尤其是互联网)来移动办公,以支持生活和旅行的一种生活方式。数字游民们通常在不同的城市,甚至在不同的国家进行远程工作。他们可能在咖啡店、公共图书馆、公用办公空间甚至露营车工作。他们通过使用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、智能手机进行工作。